外国人最爱的中国"女汉子",要给伦敦来一场古典范跑酷!

英伦展演中 2017-03-17 00:57:37
  • 0
  • 7961
  • 0
  • 0
  • 0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以短短三百余字的篇幅,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巾帼不输须眉、英勇忠孝而淡泊名利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时至今日,这个故事已被广泛地改编为话剧和动画电影等,而木兰这个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的“非典型”形象在传到西方之后,更是在西方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来源:迪士尼动画官网


而当这个“女汉子”走上舞台之后,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展现其人物精髓以及精神内核?香港舞蹈团就将在今年4月,以刚柔并济的民族舞剧形式,为伦敦的观众们带来一个鲜活而韵味十足的“花木兰”。

 

>>>>首赴欧洲,“木兰”要用舞蹈讲故事

 

4月15日,由香港舞蹈团创作编排的大型舞剧《花木兰》将亮相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剧场。该剧在2013年首演之后便收获了热烈反响,并在2014年获颁香港舞蹈年奖“最值得表扬舞蹈制作”及“最值得表扬群舞演出”。随后,这部剧于2015年先后远赴纽约、悉尼两地演出,并获得了媒体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而此次《花木兰》的英国首演,则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舞蹈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英国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特别赞助及支持下,首次为伦敦观众呈现此得奖作品。



2015年舞剧《花木兰》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


《花木兰》此次巡演将向英国观众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在伦敦南岸中心的演出场地,除了根据实际舞台大小和设备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外,《花木兰》将延续此前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巡演的基本舞蹈编排、场景道具等等设置,力求毫无保留地向英国舞剧爱好者展现中国舞蹈独一无二的表现张力。而香港舞蹈团高级舞蹈员李涵在此前接受《欧洲时报》采访时就表示,虽然该剧目前在南岸中心暂定了只演出一场,但舞蹈团依然将从香港将全套舞台道具、服装等运来伦敦,甚至连战车都将登台:“我觉得这部舞剧写意和写实同时在进行。”



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主要因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而在西方社会走红,片中角色塑造基本以西方文化角度来进行,重心在于宣扬独立自主等个人价值倾向,从木兰这个角色身上挖掘新时代女性的个人气质与英雄心性。而在香港舞蹈团看来,他们的舞剧版《花木兰》则更忠于原著《木兰辞》,较凸显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等部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孝道和牺牲精神,以及东方女性的温婉和其归隐的睿智。此外,作为一个传奇女英雄,花木兰本身刚柔并济的气质也足够有吸引力,其跨越性别的勇气更能打动观众,并起到积极鼓舞的正能量。



作为一部舞剧,《花木兰》全剧没有台词,而这正是其在进行海外巡演并进行文化传播时的一大传播优势:因为肢体动作是国际性的,一切剧情推动和人物表现全靠肢体语言来传达,反而消除了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理解困难。通过历史发源甚至比语言更早的舞蹈,任何观众都能够与台上舞者产生共鸣,更能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而该剧基本上没有存在西方观众难理解的文化元素,加上本身用来表达感情和叙事的载体是舞蹈,观众基本上能透过演员的身体质感、表情、音乐和布景的配合来意会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每位观众在观剧时,可以将舞蹈传达出的信息与个人的经历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反而能从舞剧里得到不同的共鸣和感动。



此外,虽然舞团采用的主题来自中国文化,是《花木兰》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中华文化历史背景和价值观的故事,舞剧本身也是透过中国舞的身韵来表达故事,但该剧的主体价值观具有一定普世性,例如勇敢、自由,以及东方的传统美德忠与孝,而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推广的跨文化元素。


>>>>跑酷杂耍,古典舞也能玩出新难度

 

《木兰辞》全诗有三百余字,《花木兰》将其改编扩充分为四幕九场。全剧如同一幅写意国画,于墨迹于留白之间徐徐铺开,以舞蹈的笔触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最终辞官回乡的动人故事。

 

该剧剧情编排情节紧凑,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刚柔并济,充分表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优美、细腻。整台剧在采用现代编曲手法的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曲调,展现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波澜迭起与气势恢宏。在以女性视角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该剧又独树一帜地以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同时展现两性风采,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刚烈,正所谓“安能辨我是雄雌”;同时,这部舞剧又采用了女子群舞和父女离别双人舞等,重点刻画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花木兰》纽约站剧照,花木兰与父亲的双人舞


除了在舞蹈本身的编排上下功夫之外,《花木兰》在舞台设计方面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斜坡”形式,来展现表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与血腥厮杀。在舞台中心搭造的斜坡上进行表演,这给演员带来了新的高难度挑战。而该剧导演杨云涛认为这样的舞台设计与舞蹈编排很有必要,并坚信一部作品如果仅仅给演员得心应手的简单动作,那么舞蹈就会变得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索然无味。他同时也对演员们完成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充满了信心。



《花木兰》悉尼站剧照,演员在斜坡上进行表演


除了斜坡表演之外,《花木兰》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许多别具一格之处,譬如引进现代舞台艺术中的跑酷和杂耍等元素。不用太担心这样一部以中国古典民族舞蹈为基础的舞剧在引入现代元素之后会变成“四不像”:该剧在编排中,主题上撷取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形式上则在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的编排上,借鉴了现代舞编舞的一些技法与结构,并加入当代的元素和现代艺术的包装和审美观,使古典的意涵通过现代艺术的平台表达出来。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以及出于舞台艺术进化的要求,《花木兰》在古典的大框架里面采用了现代的技巧进行细意的加工和雕琢,辅以独具匠心的舞台灯光设计、细致考究的服装设计与多媒体呈现,使整部剧在极具古典风味的同时,又极具现代创意,符合各种观众的戏剧与舞蹈审美需求,在传承中不乏创新,堪称舞台艺术跨界融合的典范之作。




从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汲取养份,结合当代艺术创意,以具有香港特色的中国舞蹈感动世界,这是香港舞蹈团的创作宣言之一。该剧领舞李涵在接受《欧洲时报》采访时便称,由于处在香港这样一个东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环境之下,舞蹈团创作的不少剧目都采用现代审美的角度来切入古典题材,这让包括《花木兰》在内的许多故事都焕发了全新生命力。


>>>>文化碰撞,“木兰”盼在伦敦带来惊喜

 

《花木兰》导演杨云涛曾表示,之所以选择木兰这个题材进行舞剧改编,是看中了这个故事在东西方思想文化融合方面的出众之处:一方面因为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缘故,西方观众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题材,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华文化的元素,包括孝道、亲情、自我认定。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也正是该剧向海外传播的关键宣传点之一。




经过纽约与悉尼的演出之后,《花木兰》带着这种古今一体的艺术气息来到了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伦敦。伦敦所散发出来的浓郁艺术文化历史氛围,更能和《花木兰》这样一部由经典传奇作品改编而来的舞剧散发的韵味和内涵相配搭。当舞台上的战鼓隆隆与远处大本钟的厚重钟声相继响起,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古典之都伦敦的舞台上甩开舞袖,传统文化的碰撞总能让人惊喜连连。而对于远在英国的华人群体来说,当在异国他乡看到耳熟能详的木兰“替父从军”传奇,以一种充满现代意味的舞蹈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时,这种惊喜感或许更胜西方观众。



《花木兰》在悉尼举办的大师班。


而在《花木兰》之后,观众们或许可以期待来自香港舞蹈团的更多惊喜。长期致力从中华文化里发掘题材的舞蹈团,一直在尝试用舞蹈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不同媒介中的故事进行对话,在焕发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在不断的研读、深化、交流中加强文化体会,并争取今后从更多方面向海外观众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英伦圈原创,编辑:Lily,图片除标注外均由香港舞蹈团提供,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自英伦圈)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