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肥圆”到“高富美”,欧洲城堡前世今生揭秘!

想法 2018-05-07 03:59:48
  • 0
  • 10201
  • 0
  • 0
  • 0


城堡 château,无论是这个词,还是建筑,想必来法的童鞋们都见过太多了。在法国,冠上“城堡”名称的地方就随处可见,比如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鲁瓦河城堡Châteaux de la Loire等等。

 


即使不在法国,德国有新天鹅堡、高天鹅堡,英国有温莎堡、爱丁堡城堡,意大利有圣天使堡……

 


上述几个城堡大家也许都见过,对城堡这个词也再熟悉不过。但“欧洲城堡”这一与教堂并立的历经几千年变化的欧洲特色建筑体系,这一历经几千年变化的建筑体系,你们是否真的了解呢?


现在,让我们穿越上下两千年,一起了解欧洲城堡的前世今生。

 

这里需要声明一点,城堡并不是欧洲独有的建筑。中东、小亚细亚,甚至日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堡体系,例如土耳其博德鲁姆就有圣彼得城堡,而日本有姬路城、松本城(日语里“城”就是指“城堡”)。因此,需特别说明我们今天聊的是欧洲城堡。



“城堡”一词,在法语中表述为“château”。词源与英语中的“castle”,意大利语的“castello”相同,即拉丁语的“castellum”,意为小型武装建筑。还有一个词——“Bourg”,在古时候意义类似,即我们常见到的“xx堡”,类似“斯特拉斯堡”“爱丁堡”这样的名称,这些城市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当年老城墙或者老城堡的遗迹。这里“château”和“bourg”在早期都指代军事意义上的要塞。

 


然而,“château”随着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兴起,引申出了其他含义,即贵族或封建领主,为了保护其领地和财产,并维持一部分私人武装而修建的私人宅邸。这时,城堡不仅是军事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毕竟那时候住在城堡里的一般都是领主。此后,这个词就和中世纪与封建制度紧密相连。

 


而“Bourg”最开始是类似军事基地一样的小型要塞,词源是拉丁语的“Burgus”和德语的“Burg”。现在,“Bourg”一般是指代因为商业市集的出现而兴起的乡镇,或者有武装的村镇。为什么会由“要塞”、“城堡”联系到“村镇”的含义上,可能是因为以下两点:

 

 以斯特拉斯堡为例,最早建立的军事要塞是在奥古斯都时期。当时,暴君尼禄的祖父——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或者叫“日耳曼尼克斯”(即“征服日耳曼的人”),为了支援莱茵河防线,控制日耳曼莱茵河和易北河地区所修建的一个大型军事基地。


PS:当年日耳曼尼克斯是奥古斯都最看好的皇帝候选人,然而因病英年早逝,否则,罗马皇帝的位置是没有臺伯留什么事儿的。这也是尼禄后来能成为罗马皇帝的原因之一。


▲ 尼禄·克劳狄·德鲁苏斯头像


古罗马的军事基地周围一般都会驻有随行的小商贩,士兵家属,甚至是妓女等跟随,给军营提供服务或者补给。因此,罗马军营周围会自发形成一个小村落,加之罗马军营都会建在当地最好的位置,或是交通要道上。久而久之,当初的小村落就自发发展壮大。很多罗马当年修建军事基地的地点,在后世都发展成为村镇,甚至是大城市。在法国,像这样因为军事基地而兴起的城市还有里昂。



 因为中世纪的封建领主的城堡都建立在自己的封地上,并给予周边小农以军事保护,所以领地上的小农都倾向于靠近城堡定居,以便战事爆发的时候可以迅速躲进城堡。于是,城堡周围就形成了村镇,进而因为定期举办市集贸易,或是领主领地扩大,小村镇发展成为城市,比如巴黎和奥尔良。

 


法国的城堡(包括凡尔赛宫等),本来相对应的法语单词都是复数形式的“châteaux”。之所以变成现在的单数形式château,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时期,全法平民都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一切与贵族头衔相关的东西都会有遭到破坏的风险。于是当时这些城堡的所有人,”为了保护历史建筑不被破坏”(其实,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删去了带有贵族性质的“x”复数形式。

 

参观过上述城堡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城堡,为什么有的又土又挫,有的就高大华丽?凡尔赛宫明明是“宫”,为什么法语原词用的是“château城堡”这一词呢?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欧洲城堡的两个风格:罗马式哥特式


 罗马式城堡 


罗马式城堡,简单来说就是土肥圆,外表十分敦实厚重,高度也一般,一看就是真的能发挥军事作用的实在货。

 


这一风格的城堡出现于中世纪时期,主要是强调其防御功能,所以都是以桶状塔楼辅以高大厚重的城墙相连,少有纤细的高挑塔楼用来观察。其建筑特点就是,厚实的墙体、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暗淡的内部光线,幽闭深邃的室内环境。这一类型的代表是西班牙的阿拉贡城堡。

 


中世纪时期是罗马式城堡的黄金时代。冷兵器时代,如果要完全控制一块地域就需要驻军。中世纪时期一个全副武装的普通士兵仅仅装备的花销就非常大,更不用说装备精良的骑士,而粮草辎重这样的花销就更是难以估计。因此,靠大量的驻军来维持领地是天方夜谭。于是,为了省钱,领主们想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搞地皮(GDP),修城堡来替代大量驻军。



当年英王爱德华一世(没错,就是《勇敢的心》里面的阴险反派),打威尔士花了18万镑,而打苏格兰和法兰西花费都在40万镑以上,但他最后真正占据的只有花费最少威尔士。为什么?因为威尔士他修了大量的城堡。



虽然前期代价高昂,但是城堡优势在于只需要极少的士兵就可以维持一座城堡的防御工作。而且城堡本身的维护费几乎为零,在重力投石机出现以前,城堡连修复工作都不怎么需要做。1216年,法国军队曾为了攻陷一个只有13人驻守的城堡共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看着高耸的城墙,唯一能威胁到城上守军的只有弓箭和投石机。即使是装备最好的弓箭手,想一直将箭射上高高的城墙都很难,更不要提射中城堡上的守军了。而后期发展出的投石机,虽然能砸烂城墙,威胁到城堡,但是投石机搭建工序复杂,运输不便,且需要大量连续投掷才可以维持对城堡造成的损害,否则,今天砸个窟窿,明天就被守军堵上了。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堡还是占据优势的。



城堡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是一个坚固的大兵营和避难所,它还是一个摆在敌军面前的“钉子”。敌军如果要攻克城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严重拖慢军队的推进速度,甚至导致军队因为给养跟不上而撤退;如果敌军分兵围困,则等于拖住了敌军的一部分兵力;如果敌军不管城堡一直前进,则城堡中的守军随时有可能出来袭击敌军的后方辎重,以及担当传递军情的信使,扰乱敌军的行动。因此不管哪种方式,城堡的存在都会让敌军的进攻受到牵制。于是,城堡成为中世纪巩固领地的一个有效手段,参与争霸的大公们纷纷效仿。

 

然而,这一切,都在中世纪的结束后,改变了。



 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末期兴起的哥特式风潮让城堡开始向着高大上的方向转变,高耸的塔楼、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林立的塔尖、笔直的壁墩柱和明亮的室内成为主流。紧随其后出现的火炮更是让罗马式城堡成为活棺材。奥斯曼人用乌尔班巨炮轰塌了屹立千年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就是火器给罗马式城堡订上棺材板的最后一根钉子。于是,更倾向于美观的而非实用性的哥特式城堡应运而生。

 

▲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内部结构

 

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X型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让梁柱间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仅仅是靠骨架与大扇大扇的彩色玻璃窗组成。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地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采光极好;外部同样采用这种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户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便是米兰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


 哥特教堂的杰作——巴萨的圣家堂

 

17世纪后,城堡的防御作用被摒弃,转而成为一种对外宣扬财力和影响力的手段。原本用于军事的建筑,其功能变为展示权力,甚至代替了宫殿成为了皇宫的代名词。城堡变得越来越高耸,越来越华丽,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大。城堡本身,高大华丽,塔楼林立,大片的彩窗,奇巧的结构;城堡外,成片的花园,辽阔的风景,都是这一时期城堡主人所追求的。依山傍水,高耸入云,奢侈华丽的城堡,就成了这段时期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潮流。

 

城堡/皇宫修建狂热者: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以及相传因为醉心于修城堡,而丢了国家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

 




最后,列举几个有名的高富美,给大家的旅游计划表上添上几笔。

 

▲ 温莎堡

 

▲ 路德维希二世的新天鹅堡,因为一个童话而修建的城堡

 

▲ 舍农索城堡,正房与小三们“宫锁心计”的城堡

 

▲ 香波堡,两大狂热者接力修建的城堡,结果因为位置偏僻,鲜有国王光临。名副其实的败家艺术品。

 

▲ 捷克的赫鲁波卡城堡,一个曾在罗马式,巴洛克式和哥特式风格周转过的城堡。





- END -







投诉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