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轰轰烈烈的反性侵运动#MeToo(“我也是”),从去年十月发酵至今,从欧美国家燃烧至国内,从网络的舆论到大众的认知,从女性到男性,蔓延至世界各地。
韩国 法国 美国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反性侵运动全球化的今天,法国,其实在面对#MeToo的态度上,同样也发出了“另一种声音”。 所以,它在法国经历了怎样的波澜?对后来的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MeToo”的法英译名,为何不一样? #MeToo源于2017年十月,《纽约时报》曝光了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侵丑闻。随后,美国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写道: “如果所有被性骚扰或侵犯过的女性都能发一条‘Me too’标签的状态,那么人们或许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后,#MeToo成了一个反性骚扰的标签,美国掀起了一场反性骚扰的社会运动,曾经沉默的受害者纷纷站出来公开指控加害者。 甚至影响到2018金球奖,女性演员们在颁奖典礼上集体身着黑色,为运动奔走。当时演员奥普拉还发表了演讲:“说出真相,是我们拥有的最大的工具。” “集体衣着黑色,反对好莱坞性侵的2018金球奖。” 但大家知道吗?这个运动也有个法国版名字,叫做#BalanceTonPorc。 直译过来是“揭发你的猪头”、“站出来,色狼!”,但有没有觉得,比起英语,这个法语的表达显然已经不再温和,而是带着几分偏激的色彩了? 这个带有情绪性质的标语从去年发起以后,迅速地将法国女性的怒火点燃。很多人纷纷揭竿起义,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被侵犯的经历。 巴黎的女性们也走上街头: “母女一起。” 就算是十几二十年前发生的,也随时可能在网络上公开告知世人。 不!我觉得这个运动恐怖至极! 这个时候,法国的影后凯瑟琳.德纳芙终于忍不住说:“这样说话好吗?这样能够发泄吗?这样可以解决问题吗?我觉得这个运动恐怖至极!” 像是一脚踩到了地雷!随即,一系列不一样的声音在法国轰炸开来…… 今年年初,有德纳芙牵头,一百多位法国知名女性在世界报Le Monde上米娜联合签名了一篇读者投稿,包括了作者凯瑟琳·米勒(Catherine Millet)、作家兼精神分析学家萨拉·奇切(Sarah Chiche)、演员兼作家凯瑟琳·罗伯-格里莱特(Catherine Robbe-Grillet)、作家兼记者佩吉·萨斯特(Peggy Sastre)…… 这封公开信信的标题是“我们捍卫被纠缠的自由和性爱的自由”。文章提到了“强暴是罪行,但搭讪并不犯法,也不是大男子主义的侵犯。” 这里的importuner一词用得很有趣,大概就是捍卫求欢/搭讪/骚扰的权力? 签名者的核心观点是,男性有追求的自由,女性也有拒绝的自由,强暴是犯罪,而调情是情趣。女人应该分辨什么是追求,而什么是性侵犯。在这篇签名信中,她们认为Metoo运动的女权主义者,是在利用网络舆论的方式,挑起女性对男性的仇恨。 其实就是在说,女权运动不应该矫枉过正。 她们之中很多都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却对这种在网络上指名道姓检举揭发的浪潮感到失望。许多男人们仅仅因为摸了一下膝盖、亲了一下、用餐时谈论私密话题或者发送具有性暗示的短信,就被草率地惩罚,丢掉了工作。 而那些没有随大流配合的女性,则被看成了叛徒和帮凶。 “BalanceTonPorc运动没有任何的作用,它也许是一个发泄口,但是不会前进的。” 性解放VS反性侵,矛盾吗? 不知道这样的观点,大家怎么看? 反正在公开反对性骚扰如此声势浩大的法国,这样一封信的出现带来的后果就是:轩然大波!法国社会的许多人对这封公开信大加批判,“捍卫男性向女性求欢的权力,这都什么年代了??” 因此德纳芙本人,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攻击。 (75岁的德纳芙其实还是很迷人的!!) “居然有人为骚扰的自由而奔走,德纳芙让我恶心……” “调情的自由?没问题。骚扰的自由?绝对不行。这就是我们不能超越的限制和她们签名信里我们不懂的地方……” 作为六八一代人,性解放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德纳芙们担心Metoo运动的扩大会阻碍性的自由表达,的确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渊源。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有人认为,德纳芙和她的共同签署者,直接把#Metoo这个女权运动直接曲解成了“对男人的憎恨”,是不合理的。 而且,如果一定要区分什么是追求,什么是性侵,那那些“咸猪手”和“吃豆腐”怎么判断呢? 例如,面对诸如此类文字上的骚扰: “你的胸很大,你是我喜欢的女人类型,我会让你整晚快乐的。”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到底是求欢,还是性侵?? 法国男女平等事务国务秘书Marlène Schiappa也对此表示,"我们现在很担心,都不知道怎么和姑娘们解释:在地铁上被吃豆腐就是遭到了侵犯。我认为信中的观点很危险"。 而法国女权主义历史学家Chiristine Bard说,“这封信的逻辑似乎比经典的反女权观点还要饱受争议,因为它把自由放在了第一位。” 其实小编觉得凯瑟琳德纳芙说的虽然激进,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性侵者可恶,性侵者被攻击之后的狡辩更加可恶。所有的女孩子们要学会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 但在如今所有人都在全力为#Metoo发声时,我们也必须警惕有人利用利用高涨的舆论,来不分缘由地贬低整个男性群体。如果话语解放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结果就更加可怕了。 希望性别平等,那就是性别平等。用同等力度去关注男性和女性。而不是通过女权,使得社会投入过多的资源用于女性,然后扭曲性别平等的概念。 从实际行动出发,反对性骚扰当然毋庸置疑,而我们仍然需要思考:我们所反对的,究竟是谁定义的“性骚扰”? 所以,浩浩荡荡的MeToo运动是正义的制裁还是一场魔女的狩猎?你怎么看? - END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