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奥地利留学生和他们的中国。

维城 2018-12-06 09:01:34
  • 0
  • 6185
  • 0
  • 0
  • 0

△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留学生在北京火车站留影。 connie hvidberg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节点之年。1978年,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维城”将刊发一系列纪念文章。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街头。  connie hvidberg

                            这个城市                 郝云 - 北京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这片遥远的东方土地和文化充满了好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探寻神秘的中国文化和语言。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有了显著发展。来华留学生的国别结构和专业结构也有变化。大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学生来北大学习。

△ 北京大学留学生宿舍里的 Duque。  connie hvidberg

今天,小编有幸和奥地利女艺术家Maria Tupay Duque(下文称:Maria)聊了聊80年代的中国,80年代的北京,以及40年后的现在。

Maria : 粮票和布票的故事



△ 上世纪80年代,Maria和北京中央美院的同学在南京刘鸣工作室和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合影。   Maria Tupay Duque


Maria Tupay Duque,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生于1956年,毕业于奥地利美术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后于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学习中国文化及绘画。问起Maria 为什么选择了中国,Maria 很痛快的说,其实自己想去美国,只是机缘巧合最后来到中国,但是中国带给她的惊喜却比美国大的多,可能这是命运,在中国,她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爱情。在Maria的老家在上奥地利州,房间里到处都是中国元素,小到装饰,毛主席头像纪念章,大到家具,无不一件件展示着她和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 Maria家墙上悬挂的北京老照片。 Maria Tupay Duque


说起80年代的北京,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蓝天映衬着故宫的红墙,她说那是自己从没见过的美丽景色,在欧洲,在奥地利都不会有。第一天去中央美院报道,马老师把粮票和布票还有一个搪瓷的水杯交给了她,示意她自己去领东西,来自欧洲的Maria哪见过这些玩意儿?跟着同学拿到了粗布蓝裤子,还有一双胶鞋,仅此而已,印象特别深刻,大街小巷,大家都穿的跟一个人似的。Maria说,那时候早上出门,有打太极拳的,下棋的,几人几十人围在一起,好不热闹,外国的留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很快就能抱团,天南地北的到处逛,北京、上海、内蒙古、南京、到处窜。


△ 上海街头卖茶水的奶奶和孙子。 connie hvidberg


那时候在中国的街边,经常能看到卖茶水的商贩,尤其在南方城市,你口渴了就买杯茶,喝完了杯子一放,老板把杯子从桶里洗干净再倒新的茶水进去,谁也不嫌谁脏,留学生都觉得那时候的中国有意思,到处都有接地气的市井气息。


△ 北京胡同里铲煤灰的工人。connie hvidberg


那时候冬天没有条件,家家户户都烧煤,用牛或者骡子拉煤炭,每天中午还有工人来铲煤灰。当时大学的朋友connie拍了好多中国的照片,就像图片上那样,中国的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这些留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和欧洲截然不同,对我们来讲,一切都是那么的好玩。


△ 在天安门广场看报纸的 Connie 。 connie hvidberg



一张儿子去中国的签证



△ Maria儿子Luciano的 “外国人居留证 ”。 叛逆姐姐 摄


儿子Luciano一岁的时候,我们决定从奥地利再回到北京,丈夫Duque(杜克)来自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也是半个西班牙人。那时候杜克在北京大学读书,他可是个中国通,中文说的溜,每天带我在北京这窜那窜的吃喝玩乐,我对北京的认识也是都来自他。回到奥地利生活的杜克显然并不开心,这里太无聊了,杜克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到北京生活,那是他的心愿,我们决定回去。上世纪80年代,办一张中国签证也没有需要等特别久,毕竟要去中国的奥地利人还没有那么多,还记得领签证的时候,有一个小窗口,时间太久,很多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我们那时候住在北京的友谊宾馆。



红墙外的手工水杯套



△ 北京宫墙外卖手工杯套的小贩。   connie hvidberg


Maria讲,那时候大家都喜欢用搪瓷杯喝水,也有的用玻璃杯泡茶,所以在街边,很多老百姓凭自己的手艺挣点钱,钩一个杯套,摆在地上卖。自己也从中国带了当时在美院上学时用的搪瓷杯子,杯子不大,一直珍藏着,那是关于中国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2017再回中国



△ 北京城市夜景。   宏泰发展官网


其实自己每隔几年都会回中国看看,现今的中国已经高楼林立,不论是经济还是整体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提升,和曾经自己读大学时的中国已经天壤之别,中国发展的如此迅速简直不敢让人相信。


△ 中国餐厅里用 正在用ipad点菜的客人。  《南方都市报》


Maria的儿子也补充说,早在前几年,自己去中国,看到在街边卖书的商贩都已经开始用微信二维码支付,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工具” ? 如果不是自己再次回到中国,看到这些,可能我还觉得奥地利人用小纸条记客人点的菜,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老传统,可你们看看中国的餐厅,ipad点菜都已经是多少年前的“老掉牙”了。



80年代的中国和外国留学生



- THE END -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叛逆姐姐原创,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connie hvidberg及网络转载请注明EuroNews。)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