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华人妈妈居然吃了儿子”,戳痛了数亿父母的心!

维城 2019-02-27 10:30:14
  • 0
  • 6811
  • 0
  • 0
  • 0


就在昨天,一位华人妹子

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

成为了最耀眼的“星”

凭借一部中国风的动画片

让全世界记住了她

她就是

华裔导演石之予



由她执导的《包宝宝》

荣获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短短八分钟的短片,

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

亲子关系。

短片讲的是,一位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母亲发现自己包出来的包子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小包子软萌的样子瞬间融化了她的心,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小包子长大,小包子走哪,她就跟哪,恨不得永远把它捧在手心,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包子身上。



但像所有亲密关系一样

当两个人长时间地走得太近

一定有一方先感觉到窒息


时光流逝,小包子慢慢长成一个渴望闯荡世界的少年,而妈妈却担心小包子独自出门后会遇到危险,它想逃,但越逃,妈妈追得越紧。可妈妈还是没能挡住孩子,终于有一天小包子带回来一个金发碧眼的女朋友,告知妈妈要和女朋友搬出去,情急之下妈妈居然把小包子一口吞进了肚子,然后放声大哭....



这一幕看得真是头皮发麻

但也着实让人感到心酸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吗?

中国有多少家庭上演着《包宝宝》的故事,

有多少父母正在毁掉自己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吃人”式溺爱


一旦孩子长大,逐渐拥有独立想法与个人生活,中国的父母就开始惊慌失措,“你还是孩子,要怎么面对外面的世界?你走了,我怎么办?”

还有经常能听见父母唠叨的一句“为了你,爸爸妈妈都这样了,你还那样。”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私有物品”,父母与子女是一种无边界的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还记得八年前震惊海内外的一起“华裔乖乖女杀害双亲”事件吗?这对加拿大华裔夫妻和许多典型的中国家长一样,对女儿寄予厚望。他们控制着女儿的学业、社交与兴趣爱好,只为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最满意的模样。孩子的成长轨迹早已被父母规划好,不允许化妆打扮,不允许随意外出和同学玩耍,更不允许谈恋爱。可最终这个聪明、刻苦、听话的乖乖女却雇了3个人杀害了自己的父母.....


父母往往只在乎自己的愿望

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以功利为目的的“爱”

堪比利剑


还有像《变形计》中,我们看到有多少孩子因为家长自私的溺爱变得无法无天,不学无术。没有边界感的付出和不愿放手的心态,会让孩子窒息,逼孩子反抗,一旦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当,又会造成亲情破碎或害人害己的悲剧。所以,对子女过度保护的父母要学会放手。


西方“鼓励式”的亲子关系


西方的父母永远都在鼓励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有困难也是在一边鼓励而不是事事代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存法则,尽可能自力更生,让他们自己体会赚钱的不易。


奥地利的父母就很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奥地利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父母经常通过讲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多数奥地利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


他们父母抚养孩子是真正的“无私”,并没有指望孩子在自己年老后来孝顺自己,他们觉得,把孩子抚养大了,他们自己学会生存,那就出去混吧,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不会扯你后腿。这种情况,在中国父母看来,可能觉得亲情冷漠,但其实任何国家都会有亲情冷漠的家庭,在国外的很多孩子其实跟父母的关系还是蛮亲密和谐的,他们一见面就热烈的拥抱,亲吻。



我们中国父母总是喜欢用“不孝”

这两个字作为武器攻击自己的孩子

你不结婚是不孝

不生孩子是不孝

不给老人买这买那是不孝

总之不听他们的话就是不孝



理解是相互的,有时候儿女愿意理解父母的辛苦,可父母却总在用这把刀戳人痛处,打着尽孝的名义要求孩子必须对他们让步妥协。希望未来中国父母能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开明,给予更多自由。


纪伯伦说过: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THE END -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版木子青原创资料参考自微博,谷歌,百度百科,图片来自网络soogif, 谷歌。转载请注明EuroNews。)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