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院火灭后,他们却只关心如何秀存在感

英伦圈 2019-04-17 15:25:16
  • 0
  • 5503
  • 0
  • 0
  • 0

昨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意外起火,虽然主体结构得以保存,内部却遭到了重大打击。

无数遗留了百年的瑰宝,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重见天日了。

圈哥昨天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报道,小伙伴们可以戳右边复习:《万幸!今天巴黎圣母院起火垮塌,但已抢救下主体结构!有些美好,从此只在回忆中…

触目惊心的火灾图片。 图:BBC新闻

直到今天早上,消防人员才完全扑灭大火。BBC新闻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火灾之后,教堂的内部图片。

在痛心的同时,你可能会发现:每次一有这种大事件爆出的时候,总会引起朋友圈的一波刷屏。除了部分真心对事件关注的人,还有一些,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人从来没有对文化遗产表示过兴趣,却在朋友圈痛心疾首

有人或者仅仅在圣母院门口拍了张照片,完全没有参观的兴趣,却突然表现的好像这是自己最爱的景点一样

有人连《巴黎圣母院》都没有听说过,知道事件发生以后,突然变成了经典读物的爱好者;

在火灾中,钟楼其实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图:新浪微博

很多人觉得,碰到这种事,转发不够,还得强行站个队

一有类似的大事发生,就开始有人疯狂“蹭热点”,“刷存在感”,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比如,2017年,林肯公园主唱Chester Bennington自杀逝世在一片歌迷的悼念声中,出现过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

“说是上吊了,是一唱歌的老外。”

“请问RIP是谁?”

比如,老佛爷Karl Lagerfeld逝世时,你可能注意到很多跟风悼念的人,可能对他的了解,只有“香奈儿”三个字。

也有一些比较瞎说大实话的网友:

还有每年的纪念张国荣事件,“伪粉丝”的刷屏,有时候让真粉丝都看不下去了:

图:微信公众号深吟

看到热点就忍不住转发、站队,强行秀存在感……这些行为,其实都可能是病

FOMO:社交媒体专属疾病


这种病的名字叫“错失恐惧症”,也叫“社群恐慌症”,由英文FOMO(Fear of Missing Out)翻译而来,指的是生怕错过任何热点事件,并且通过频繁刷新社交网络来获取咨询的行为,以及因此引起的手机依赖,以及焦虑感


FOMO的定义。图:TRADING COMPOSURE


这一行为的雏形,早在社交网络并不流行的1996年就有人提出了:Dan Herman博士,在《品牌管理期刊(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发表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不过,直到近些年,这种现象才逐渐被人重视和研究,比如牛津大学的Andrew Przybylski教授,在他的一篇研究中解释道:


“FOMO患者的特征,在于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别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Przybylski教授在牛津大学网络中心(OII)的照片。 图:牛津大学官网


“比起正常人,那些FOMO患者,会从社交网站体验到更极端的情感——正面和负面都有。因此,他们也会更有欲望去不停的查看社交网站,甚至形成类似强迫症的行为。”


如果你的朋友在社交场合忍不住看手机,不要怪Ta不懂礼貌,Ta可能是个FOMO患者。 图:Google


比如,你是不是会发现,每次不管你在社交网站上Po了什么东西,总会有人在第一时间点赞或者评论,哪怕你们压根就不熟,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上?


又或者,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生了什么,总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分享,并且急切的表示,自己和这一事件有着千丝万缕(不管多么牵强)的联系?


巴黎圣母院着火,带火了“圆明园”这个话题。

图:新浪微博


恭喜你,准确地识别了朋友圈里的FOMO患者!


1分钟测试:你有FOMO吗?


看完上文,不少小伙伴肯定会疑惑:我也天天玩手机,意思是我有病咯?


并不是每一个使用社交网站的人,都有FOMO。PsychCentral网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小测试,可以让你了解一下,自己有没有FOMO的倾向。


以下的1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以0-4分来评分,最后把所有评分相加,就是你的总得分


0分:一点也没有

1分:很偶尔

2分:有时候

3分:经常出现

4分:几乎每天都有

问题1:我觉得,我花在“了解别人在做什么”这件事上的时间,有点太多了。


问题2:我在旅游的时候,也喜欢打开社交网站,看看家乡的朋友都在做些什么。


问题3:我很害怕自己的朋友有着更好的生活。


问题4:当我临时有事不能参加聚会时,会觉得很烦恼。


问题5:我很害怕别人的生活体验比我更好。



问题6:如果我有和某个朋友见面的机会,但是没有见成会让我很沮丧。


问题7:当我看到朋友们在没有我的场合聚会、旅游,玩的很开心,会觉得很伤心。


问题8:当我不知道朋友们在做啥的时候,会觉得焦虑、紧张。


问题9:理解朋友们小圈子的“内部笑话(in jokes)”,对我而言很重要。


问题10:当我玩的开心的时候,把行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分享到社交网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将所有得分相加后,再参考下表,就是你的FOMO指数。


0-14分:没有FOMO倾向

15-22分:有一点FOMO的风险

23-29分:中等程度的FOMO

30分及以上:重度FOMO患者

*本测试仅为参考目的。


我有病,你有药吗?


发现自己是重度FOMO患者的小伙伴们,请举一下手!


“迷恋社交网站”,看起来没什么害处,但潜在的危害,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


比如,FOMO患者因为过于将情感链接在社交网站上,很容易因此产生更多的焦虑、空虚、低落情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Instagram等社交网站突然出问题暂时关闭时,很多人会突然觉得“生活没了意义”、“心里缺了一块”。


再比如,强迫性的更新社交网站,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并且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上班、上课时,喜欢不由自主刷手机的小伙伴们,请再举一下手)。



过度沉迷“别人身上的事”,并且为了“秀存在感”,强行和自己扯上联系,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把自己变成活生生的段子。


相信在朋友圈围观的小伙伴们,也只能该配合你演出的认真表演了。


不过,FOMO也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下面,有5条小建议,可以帮助缓解你的症状。


疗法1:不要觉得所有事情都是紧急的。


如果你有一份强度非常高的工作,很容易习惯于“所有事情都得立即处理”的心态。试着慢慢来,给自己一些空间,并不是所有事件,都需要得到你的即刻反馈。


疗法2:关掉手机


很多小伙伴习惯一天24小时开着手机,“万一有急事呢?(参见疗法1)”。结果,因为不停有信息,不停查看手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疗法3:不要急着和所有事情建立联系


如果一件事情压根引起不了你的兴趣,哪怕所有人都在转发,它还是跟你没什么关系。完全不需要因为觉得需要“秀存在”,而参与所有的热点时间。


疗法4:享受当下


不要关注别人在做什么,或者别人在怎么想。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尽量享受过程,而不是“如何在社交媒体展示”。


疗法5:深度和广度不能兼得


你是想同时关注100件事,还是选择1,2件,认真体验?在做决定前,请认真想想自己想要什么。



再回到从昨天开始一直刷屏的巴黎圣母院起火这件事。


悲剧之后,表达悼念或者痛心的感受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把圆明园拿出来对比,虽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至少开启了某种全民讨论的局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当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表达的情绪越来越倾向于变成千篇一律的“脸谱”,这种时候,无论是表达难过、还是愤怒、还是哀悼、还是怀念,总是难免被打了折扣,甚至在真正怀有感情的人眼里,显得无比苍白。


也许下一次,在我们发“惋惜”、发自拍、发合影之前,多向内行走一些,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一座楼、一件事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么无论大家在刷屏些什么,至少我们心里明白,自己并没有成为苍白的刷屏大军里面目不清的一员。


(英伦圈综编,编辑:KM,内容取自:BBC新闻,PsychCentral网站,维基百科,豆瓣等,图片非标注均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