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式」情书:致敬让人又爱又恨的“渣女们”

想法 2019-10-24 18:09:16
  • 0
  • 6232
  • 0
  • 0
  • 0

喜欢看话痨电影的小伙伴们可能早已听说了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第53部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电影已于一个多月之前在法国上映,至今仍然在线。



这位美国影坛常青树凭着年产一部的效率,以及大城市小资阶层和众多知识分子的热捧,总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也因此从未在出品发行方面出过任何岔子。但自从韦恩斯坦长年性骚扰女演员事件逐渐发酵成“me too”运动以来,多位好莱坞大佬名流被弄得焦头烂额,其中就包括伍迪·艾伦这位年逾八旬的犹太文青(愤怒的女人们把二十多年前他受到的猥亵前女友的养女的指控翻了出来。事实上,该案早已因证据不足了结)。自2018年以来,职业生涯从未遭到女演员道德指控的伍迪·艾伦接连遭遇出品人解约、曾合作过的演员公开反水、作品在北美等多地遭到抵制等噩运。


《纽约的一个雨天》几乎是这些噩运的完整写照:影片于2017年就已杀青,但不幸被发行方Amazon Studios叫停,进而解约。多亏了文青数量可观、公共事务和私人生活相对分明的欧洲各国支持,才得保晚节。尤其是在法国的上映,可称得上是众望所归。影片上映至今票房喜人,熟悉的纽约,熟悉的调调,让法国人大呼伍迪·艾伦宝刀未老。伍迪·艾伦和伍迪·艾伦的纽约,这可能是唯二两件能招法国文青普遍喜欢的“made in America”。然而临上映前,在剧中饰演男主角的蒂莫西·柴勒梅德 (Timothée Chalamet)和饰演女配角,同时也是凭借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年)中的Vicky一角成名的丽贝卡·豪尔(Rebecca Hall)纷纷抵制起自己出演的影片。


蒂莫西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的剧照


豪尔在《午夜巴塞罗那》中


蒂莫西干脆公开发推文,称自己“明白了角色好坏并非接受一份工作的唯一衡量标准”,与伍迪·艾伦的合作是“迫于合约压力”,才不能畅所欲言。但木已成舟,要撇清关系只能宣布自己“绝不利用这份工作的所得”,将已获报酬捐献给时下在美国最时髦的女权和LGBT团体。



这一次,连一向对所有政客名流一视同仁地刻薄的法国著名的讽刺性报纸《鸭鸣报》(le Canard enchaîné)都为伍迪·艾伦叫起了屈:“你们既然要抵制这部电影,那一开始干嘛要拍呢?(Si vous avez décidé de boycotter ce film, pourquoi l'avoir fait au départ? )。此时,伍迪·艾伦大概恨不得去跟中国帝王们炼长生不老仙丹,然后亲自主演自己未来的所有影片。毕竟毒舌而不自知,倒霉却桃花旺的中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没人比他本人演得更好。


伍迪·艾伦主演《呆头鹅》(Play It Again, Sam)中的造型

伍迪·艾伦和黛安·基顿的相识相爱始于这部电影


既然伍迪·艾伦的电影的男主角常常在演导演本人,那么女主角们是否多少可以反映导演对女人的理解呢?他在2015年上映的《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中借哲学教授Abe之口,总结了波伏娃对女性地位的看法时说到:在一个由男人打造的社会里,女人被视为一种相对的生物,只存在于与男人的关系中。(In a society shaped by men women are seen as relative beings existing only in relationship to men.)


看了最近大热的电影《小丑》(Joker)的小伙伴有没有认出这位新晋戏骨其实就是《无理之人》中哲学教授Abe的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呢?


这一事实,或者说是思想,在今天已经被解读得庸俗不堪,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简单地让女主角取代男主角。比如近年来,《饥饿游戏》(Hunger Games)系列、《神奇女侠》(Wonder Woman)系列、《阿丽塔:战斗天使》(Alita: Battle Angel)等就接连采用“大女主”模式,女性IP时代仿佛就此开启。在漫威系列中扮演黑寡妇的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在接受采访中直接表态支持“全女性英雄”漫威电影(All-female Marvel movie)

 

“我不知道我在那个世界里(指漫威电影系列)会有怎样的未来。我的角色显然有些不明朗。但那群女演员们拥有如此惊人的力量,只要她们集合起来,效果会是爆炸性的,不可阻挡。所以,没错,我确实在促成这件事。我觉得观众们想要看到这样,而我绝对是他们中的一员。”

I don't know what my future is in that world. Obviously, it's a little more opaque for my character. But that group of actresses is so incredibly powerful and when they come together, it's explosive and unstoppable. So yes, I'm pushing for that. I think audiences want it and I'm definitely one of them.


斯嘉丽小姐少年成名,电影履历上硕果累累,但一百年后如果还有人记得她,恐怕因为伍迪·艾伦近年来的佳片之一《赛末点》(Match Point,2005年)的可能性要高于漫威电影系列。毕竟呼风唤雨、拯救世界的女英雄让人一时惊艳,而在悲欢离合中挣扎徘徊的女性小人物却叫一世共鸣。


伍迪·艾伦至今完成的五十多部长片中,故事常常略有雷同,犯罪与出轨可算是他的故事的主旋律。然而其荒诞自嘲的表达方式却总让人在捧腹的同时心酸,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受到了所谓“不正三观”的蛊惑。而女性角色乍一看都是“三观不正”的代言人,却在又圆又厚的镜片面前都显得美好起来。我们今天就小小总结一下让伍迪·艾伦又恨又爱的两类“渣女”。



01



文艺女青年

代表演员:黛安·基顿(Diane Keaton,1946年- )



黛安·基顿是第一位名声大噪的“艾伦女郎”。


事实上,和伍迪·艾伦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两人都是六十年代进军影坛,初次合作就一拍即合,私底下也相互为对方所吸引。从1971年到1993年,双方在二十多年间合作了八部电影。


1977年上映,斩获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为两人的感情画上了休止符,也开启了一段至今不渝的友谊。此时,伍迪·艾伦正从青年跨入中年,成熟与危机同时共存。他的女郎并不似“邦女郎”,毫不妖娆性感,反而有些清瘦驼背;不穿晚礼服,不踩高跟鞋,而是戴眼镜、打领带;不会对外精明地给男人面子,对内忠贞,甚至为爱豁出性命,倒是要背后勾三搭四,当面扯拙劣的谎,说难听的话。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演的是一个犹太裔纽约土著青年知识分子,也就是他自己。在他与安妮的相识相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矛盾的男人。他的眼界极高,非知识女青年不要,但若是对方气焰过于嚣张,又不免心下愤懑。最后安妮离开他另攀高枝,他也只能酸溜溜地说,至少她读的有品位的书是自己介绍的。


《安妮·霍尔》中的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

这个场景可能会让人想起著名的“爱在“三部曲的

头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1995年)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在伍迪·艾伦看来,男女之间要达到智力上的势均力敌。唇枪舌剑,有来有往,哪怕涉及对男性尊严进行讥笑,他也不以为意。

 


《曼哈顿》(Manhattan,1979年)中,黛安在听说伍迪的前妻跟着另一个女人跑了的时候惊呼:“那真是太丧气了……不可思议的性侮辱啊!”(That must be very demoralizing…That’s an incredible sexual humiliation!),然后还不留情面地补充了一大篇感想。


对聪明却不上道的女人的欣赏几乎贯穿伍迪·艾伦的整个电影生涯。他与黛安·基顿的合作结束后,仍然继续使用各路女演员,延续这一传统。在《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年)中,伍迪所演的过气好莱坞导演多亏了抛弃他的前妻的据理力争,才从前妻的现任大制片人丈夫那里得来了一纸合约。后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暂时性失明的他因祸得福,重新发现了前妻的优点。



伍迪第一次与前妻重逢时张口就问:“你什么时候开始穿套装的?”。语气中带有质问,又有些酸楚,仿佛难以接受前妻离开自己之后穿上中性的套装居然更迷人了。影片末尾,他在画面右边的傻白甜美女和前妻之前毅然选择了后者。


这部影片之后不久,伍迪艾伦便踏上了长达数年的欧洲游之旅,同时也大量启用当红女星来诠释他所痴迷的女性形象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年)中,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阿德里亚娜长期在毕加索和莫迪利亚尼身边得到熏陶,与穿越的男主角大谈人生理想、诗歌小说


《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2012年)中,其貌不扬,却对男人,包括闺蜜男友,有惊人吸引力的莫妮卡(由艾伦·佩吉饰演)


《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2014年)的艾玛·斯通——饰演将学识渊博的英国绅士科林·费斯骗得团团转的美国通灵少女苏菲·贝克


《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2015)中,艾玛·斯通饰演文艺精怪的女大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将哲学老师收之裙下


可能是艾玛·斯通的年纪已经不适合演大学生了,伍迪·艾伦找来了1998年出生的天才少女艾丽·范宁出演《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2019)中的文艺精怪的女大学生升级版。


上述这些电影几乎可被看作是伍迪·艾伦写给文艺女青年的情书。


他毫不掩饰对聪明女人的欣赏,哪怕这种聪明背后是无数缺点。这些电影里的聪明姑娘们基本不是抛弃了他(或者其他演员演的他),或是在抛弃他的路上。他恨她们虚荣、浅薄、残忍,却仍然给她们安排一个友善的结局,至多叫她们出个洋相,算是小小惩戒一番。比如让艾玛·斯通在大胆表白后碰一鼻子灰,或是差点死于非命,抑或是让出尽风头的艾丽·范宁被男友遗弃在马车上。



02



包法利夫人

代表演员:米娅·法罗(Mia Farrow, 1945年- )


如果说文艺女青年是伍迪·艾伦所爱,那么他的同情就献给了另一种女性代表——包法利夫人式的被家庭琐事和社会期待埋葬的女性。


在他的电影中完美诠释这一形象的就是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相爱相杀了二十多年的米娅·法罗

 

米娅·法罗


伍迪·艾伦与米娅·法罗从1982年到1992年以情侣身份合作了13部电影。她几乎包办了他在这十年间的所有电影的主角,其中佳作频频,本可成就一段影史佳话。然而,在米娅·法罗发现自己的伴侣竟然与自己领养的女孩有暧昧关系之后,她彻底站在了伍迪·艾伦的对立面,并正式起诉伍迪·艾伦曾威胁自己的另一个未成年养女。个中曲折已绵延多年,始终没有定论,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真相了。


话题回到电影上来。米娅·法罗是十分典型的类型片演员,十分擅长饰演《蝴蝶梦》(Rebecca,1940年,希区柯克执导)中的德温特夫人一类的角色,即谨小慎微、神经过敏、屈服于夫权之下的家庭主妇类型。她在罗曼·波兰斯基的惊悚片《罗丝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1968年)中技惊四座,把被魔鬼吓掉了魂的苍白孕妇演得入木三分,让人观之冷汗直冒。与伍迪·艾伦的合作中,最受好评的也是两个类似角色(当然没有恐怖元素):《开罗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1985年)中的和《爱丽丝》(Alice,1990年)。


《开罗紫玫瑰》:因工作乏味,丈夫无趣,而拿电影院当避难所的塞西莉亚与电影中的人物展开了一场婚外恋,渴望得到拯救。


《爱丽丝》:家庭条件优渥的主妇爱丽丝对生活感到厌倦,于是来到唐人街上的江湖郎中“Dr. Yang”的诊所调节精神状态。在一次门诊之后,她遇到了一个让她心动的男人。于是,电影在杨医生一阵见血的话语和她的婚外罗曼史的穿插之间走向高潮。


《开罗紫玫瑰》中,塞西莉亚说:“我刚刚遇到一个很棒的男人。虽然他是虚构的人物,但你不能什么都要啊。(I just met a wonderful new man. He's fictional but you can't have everything.)。简单一句话,道破了她对自己婚姻的极度失望。痴迷虚构人物犹如水中捞月,固然可笑,可总胜过对着家里的一尊毫无情趣的木头。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桥归桥,路归路,塞西莉亚仍然还是回到影院,等待时间凝固。虽然是类似戏码,《爱丽丝》的结局则要积极不少:爱丽丝最终明白男人的爱对实现自身价值并无太多意义,海阔天空并不需要丈夫引领才能发现。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当个圣人…… 我想用一生时间帮助别人,照顾老弱病残。我从来没有比获得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更快乐的时候。出了什么事?这样的我去了哪里?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 saint… I wanted to spend my life helping people, taking care of the sick and the old people. I was never happier than when I got a chance to help out that way. What happened? Where did that part of me go?


两部类似的电影被赋予两种结局:一种是导演本人对女性命运的现实主义解读,而另一种则是导演对经典的回归。天真纯洁的女性堕入情网,却阴差阳错不得所求,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成为了物质生活的囚徒,唯一的归宿便是服务上帝。卓别林执导的《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A Drama of Fate,1923年)早已将世纪初的女性命运解读得淋漓尽致,献身慈善的结局更是讽刺意味十足。伍迪·艾伦继承了这一经典主题,却削弱了这个结局的讽刺性。因为与卓别林时代相比,当今的舆论毕竟还是更宽容一些。


米娅·法罗作为第二任艾伦女郎,享受到的是与黛安·基顿不同的待遇。后者的身上始终带有导演的爱慕与距离感,而前者则同时为自己与伍迪·艾伦代言。让爱丽丝有成为圣人的理想显然是受了法罗酷爱生孩子和收养孩子(她至今生了4个,收养了11个)的启发,而法罗喋喋不休的神经质模样,活脱脱是伍迪·艾伦的女版。


可能米娅·法罗已经将这个形象推至巅峰,伍迪·艾伦直到近年来才重涉这一主题,比如2017年上映的《摩天轮》(Wonder Wheel)



虽然凯特·温斯莱特的演技一流,完美诠释了一个囿于粗鲁丈夫的禁锢的主妇形象,但缺乏了伍迪·艾伦式的神经质,这部电影完全堕入一种简装俗套版包法利夫人的模式中,略嫌平庸。


2013年的《蓝色茉莉》(Blue Jasmine)就巧妙得多。因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凯特·布兰切特诠释的角色是上流社会主妇茉莉,她因发现丈夫出轨,怒而揭发他所犯下的金融罪。丈夫锒铛入狱,她不得不为自己寻找后路。然而,这条后路并不是放下自以为的体面,老老实实工作,而是利用社交技巧觅得如意郎君。


知性优雅的外表下是自私、懦弱、虚荣的灵魂

豪门梦碎,茉莉一夜间憔悴


毫无疑问,相比之前米娅·法罗的角色,伍迪·艾伦对于茉莉这个角色可谓不留情面。懂艺术、有文化,从室内装修到人类学都能扯几句,夸茉莉一句“文青”并不过分。不过,当文青以物质生活为毕生追求时,便成了伪文青。最后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不过像茉莉这样有决心与毅力的女性,东山再起也未可知呢。


伍迪·艾伦镜头下的女性是复杂的。像本文这样干巴巴地介绍故事梗概,角色要点,显然无法传神。将她们这样分类,也显得简单粗暴。领略电影全貌之后才会发现,伍迪·艾伦式的巧言妙语竟能让角色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来。道德批判、善恶对立在他的电影中从不见踪影。这样的电影在当今不讨好倒也不是怪事。伍迪·艾伦显然早就预见了他今天的命运。《好莱坞式结局》的结尾中,他所扮演的电影导演因为眼瞎所以拍出了一部没人看得懂、注定在美国票房大败的电影。就在他绝望时,从法国传来消息:法国人民觉得这是美国五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不知道是法国人民也眼瞎,还是美国人民的口味有待改善?





各位小伙伴喜欢伍迪·艾伦作品中的“渣女”形象吗?最打动你的又是哪一位女性角色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作者:Caro

审编:享法妹

图片:均来自网络



- END -

↓↓↓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