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研究所2022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新闻报告Digital News Report》指出:
新闻与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在逐渐瓦解,人们逐渐开始回避新闻报道!
(图:Reuters Institute)
据报告称,在英国将近一半的人(47%)认为他们经常主动回避新闻,而在2017年,回避新闻的人只有24%左右......
(图:Reuters Institute)
英国通信管理局也证实,现在年轻人很多都放弃传统媒体渠道,通过Instagram和TikTok保持信息灵通,“自媒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开始回避新闻了?获取新闻的平台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1. 越相关,越回避
报告指出,新闻的回避率与大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 (图:Google) 总结来说,大家对新闻的态度大概是这样的——越是“事不关己”,越是在意;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反而提不起兴趣,或者说,看烦了! 然而,这样奇怪的态度并非个例,除了欧洲之外,其它的六大洲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调查中,近一半的国家对新闻的信任降低,部分国家的数据升高也非平均水平而是集中在疫情高峰期。 (图:Reuters Institute) 举个例子来说,像欧洲的英国一样,位于南美洲的巴西也存在这种选择性回避新闻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在五年内增加了一倍之多。 民众对新闻信任度最高的国家是芬兰(69%)而调查中最低的是美国(26%),同年再次下降3%! 对于将新闻自由写进第一宪法修正案的美国来说,这个结果大概会令一众新闻从业者非常难过...... (图:纽约时报) 虽然没有来自国内的准确数据,但圈哥回想了一下,自己也好像好久没有那么认真地看过新闻节目了,身边的小伙伴也鲜少有还在关注正式严肃的新闻节目的...... 这也不禁让圈哥开始反思: 不管是俄乌冲突还是新冠疫情发展,如果不是利益相关,我们会不会主动跳过此类新闻? 以及,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二手报道”? 2. 传统媒体凋零,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新闻集散地
在四月的调查中,由于俄乌战争的发生,德国与波兰这种跟战局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新闻回避率发生显著增长。而英国的数据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其实,从往年的数码新闻报告来看,新闻业的前景并不像现在这么“灰暗”。 (图:Google) 报告中曾指出,在作为疫情元年的2020年,新闻消费和关注在六大洲均有大幅提升,其中人们仍然认为电视是关注新闻最主要的渠道。 2021年的报告中,新闻业前景还被普遍看好,人们认为新冠疫情使观众更信赖并依赖新闻媒体。 而到了2022年,战争、疫情以及其他流行病(例如猴痘)的出现却令人惊讶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人们对大型科技公司影响力,以及对与日俱增的生活成本的担忧开始加剧,这些种种都改变了人们对新闻的态度,也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 《卫报》报道称,一项研究显示,Instagram已成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新闻来源:2022年有29%的青少年使用Instagram,28%使用TikTok和YouTube。 在英国,BBC1和BBC2曾是青少年最受欢迎的新闻来源,但如今下降到第五位。 反之,TikTok则是增长最快的,人数已经从2020年的80万增加到2022年的390万,使用率则从2020年的1%增长到如今的7%。 (图:卫报) 在社交媒体,像韦兰这样的“自媒体”不计其数,他们在传播时事方面的能量不可估量。 许多Tiktok用户也表示,他们从“关注的人”获得更多的新闻热点。 Tiktok的热门话题会在用户间迅速传播,正是因为其具备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社交媒体属性,拥有极强的、近乎“病毒式”的传播力。 而相比起自媒体,多年来没有太多变化和革新的传统媒体,自然在影响力上败下阵来。 (图:tiktok截图)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新闻故事也开始“原产”于这些平台。本周早些时候,一段显示一名学生在卡迪夫街上被一名男子骚扰的视频被观看了200多万次,并被新闻机构采用。 前段时间,艾梅柏·希尔德 (Amber Heard) 和强尼·德普 (Johnny Depp) 之间的高调诽谤案更是主导了这个视频分享平台,许多用户在YouTube上观看了诉讼程序的直播,然后选择片段与TikTok上的粉丝分享。 (图:Tiktok) 不仅如此,一些自媒体博主也开始尝试“新闻主播”的工作,以搬运、讲解新闻获得了大量的粉丝—— 布伦斯(Gully Burrows)就是其中之一,他在TikTok的账号有近46.4万订阅者,他的视频内容多以报道曲折离奇的新闻故事为主。 他的频道(@gullyburrows)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是“菲利普(亲王)死后会发生什么”。这篇文章在爱丁堡公爵去世前三周发布,已有1600万浏览量。视频中,布伦斯讲述了菲利普亲王去世后的所有事件,包括白金汉宫警告BBC、全国降半旗致哀等。 布伦斯表示,年轻人,乃至更普遍的受众,他们只想看一些简短的新闻,让繁忙的日程不再单调: “人们都没有耐心了,不想浪费时间。新闻就需要更加精炼。” 他还表示,在短时间摄入大量信息也是这类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坐下来看BBC新闻,半小时可能只能听到10个故事,但在TikTok,只需花5-10分钟。” (图:Tiktok)
对此,16岁的伊莱桑米·奥卢瓦斯科米 (Ilesanmi Oluwasikemi) 表示认同: (图:Twipe) “我唯一一次访问新闻网站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听到或看到的新闻。我对纸质报纸不感兴趣,我想我也从来没有买过或读过一本杂志。” 事实上,Tiktok以短视频作为主要传播形式,内容是由作者对新闻原内容进行了提取、修改、主观输出,观众不需要阅读原文,只需要接受“知识点”。 但这种便捷的方式,也在纵容观众的惰性,并助长他们回避新闻的消极态度。 3. 人们为什么逃避新闻
(1) 沉重的话题 研究员纽曼这样解释道: “当新闻中充斥着严肃、复杂的话题结合媒体的报道方式,往往不能让读者感到共情或有力量,只会简单地对他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这也是人们在面对这些巨大的全球复杂问题时感到乏力的原因,他们个人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只能关掉这些新闻,因为在你的手机上总有一些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图:Google)
这也是导致公众与新闻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 在记者眼中的重要议题,在公众眼里却令人望而却步,更有受访者表示,频繁接触灾难与死亡的新闻会让其感到焦虑。 (2)传统媒体失去读者信任 早在2015年,英国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媒体信任度国家之一,有51%的人在大部分时候都信任英国的新闻媒体。 (图:Bond) 然而,这一数据因英国脱欧遭到重创,媒体信任度一度降至34%左右。 其中, BBC新闻受到影响巨大—— 在过去五年中,数据下降50%(从75%到25%);同时,Newcomer GB新闻的信任度下降至27%后停滞,《太阳报》则仅剩12%的媒体信任度...... (图:BBC) 很明显,人们不再像曾经那样对新闻媒体深信不疑了。 (图:Reuters Institute) 研究员纽曼则认为,“媒体被指责成居心不良的信使,反映的其实是社会、政治和文化中更广泛的分歧。” 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传统新闻媒体想要赢回信任,难度有如登天。 4. 新闻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回避性问题,人们更依赖于社交平台,这种能接触到广泛信息来源,却对信息渠道无从辨别的新闻获取方式,而这往往容易造成大量读者和观众被被误导,重要的新闻议题被误读。 另外,在当今记者已经无法控制信息获取的世界,高质量信息很多都消失在付费墙背后,新闻订阅市场的发展停滞不前,新闻行业也急于寻求突破。 点亮“收藏”“点赞”“再看”三连~7月平平安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