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这件事跟法国没有关系,但是,说的人多了,居然跟法国扯上了关系......
图源:Elle 法国表示:很无辜啊!
故事,让我们从头说起......
一张床垫 11月21日下午,在与前妻大S离婚一年后,汪小菲的一条微博突然以“黑马”姿态冲上热搜榜首,他发布消息称: “我不想再给这个家付电费了!” 然后,他的另一条微博也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图源:新浪微博 是的,汪小菲此前在微博中喊话:“每个月100多万的房贷我付着,别人住就算了,你个窝囊废换个床垫行吗?”此言一出,网友关注的焦点很快锁定在这里——大S家的床垫。 “上阵还是要父子兵”啊!汪小菲的母亲、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女士也一边在直播间卖酸辣粉,一边表示这张床垫价值百万! 图源:直播截图 看到这个价格,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可是一套房子啊!于是,床垫彻底火了!据查,这是来自瑞典的品牌Hästens,的确价值不菲,官网查到最贵的可达400多万。 这里就不给床垫做广告了,总之,汪小菲一条微博带来的轰动效果是——大家都想上去感受一下这个床垫啊! 图源:新浪微博
还有人发现,原来在大热美剧《艾米丽在巴黎》里,已经看到过这家的床垫—— 图源:新浪微博 还有网友表示,这么贵,应该让汪小菲扛回家啊!于是恶搞了一张图—— 图源:新浪微博 再回过头来看,现在看看汪小菲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是“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麻某记品牌创始人”,似乎跟印象当中的不一样了——物是人非啊!
那这一切,跟法国有什么关系呢? 法国虽然电费涨了,但汪小菲付不起的电费可不是法国的; 床垫虽然贵,但这个品牌也不是法国的...... 图源:Youtube 有些人的关注点是,你看他连发微博、口不择言:评论、骂人、抱怨......尤其是说出“不想再缴电费”和“连床垫都不换”这样的话,确实是“失控”了啊! 再仔细回想,汪小菲到法国留过学啊,而且当时正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不是当时过得太惨,所以,他才这么“疯”啊?! 什么!留法这段经历难道要来“背锅”?
一段过往
是的,汪小菲到法国留过学。 1997年,汪小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留学之路,而那时他刚初中毕业,年仅16岁;而她的母亲,张兰的创业之路也才刚刚开始。所以,他的留学生活并不富裕。 说起儿子那段勤工俭学生活,“女强人”张兰至今心存愧疚,她怕儿子在外面学坏,每月打钱,刚好够生活费,其实他的生活也蛮拮据。有时候在欧洲穷游...... “每个月的4号才给他汇100法郎的生活费,后来我才知道他几乎天天吃超市里的剩菜。小菲还被黑人打劫过,他还把钱包抢回来了。” ——张兰 据说,汪小菲到法国6年后,张兰才第一次去看望他,发现他的桌子、椅子、床竟然都是捡来的。而且像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寒暑假汪小菲都去打工。 而汪小菲当年的初中同学也反映,性格倔强的汪小菲曾为此落泪。他的同学说: “后来我们一起出去喝酒,他自己也说挺惨的,有一次还说着说着哭了。”
但是,他学得怎么样呢?在2022年6月的一次直播中,为了带货,他还秀了一下法语。当时,在直播间2000多人前,他“一本正经”地上了法语课。他还开心说: “这两天我在看新东方的直播,我发现他们主播很厉害,今天我也给大家讲讲法语......” 嗯,看过之后,真正懂法语的观众表示——这法语不怎么样啊! 图源:直播截图
怪的是:据百度,他手握法国、加拿大双名校文凭呢——法国埃塞克商学院(以下简称ESSEC)和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但维基却说是INSEEC?
●法国埃塞克商学院(ESSEC)创立于1907年,是欧洲第一所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的商学院,在法国、新加坡、摩洛哥等多地设立校区。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于1964年建立,是加拿大一所规模中等却有着全面教育及卓越科研的综合性公立大学。
有留学经验的人觉得,汪小菲在法国的时候应该就是“混”,在法国也没有真正工作过,也就是说从没经受过任何专业的、高强度的锻炼。法语不够好,也许是这个原因吧;那既然法语不好,学习肯定也是要受影响的——他真正学到东西了吗? 相信,这也是许多人对某些留学生的刻板印象吧?——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但其实,大多数学生还是认真的,学有所成的!
一种选择
写到这里,想起一首诗,木心的。 木心(1927.2.14-2011.12.21),本名孙璞,又名孙仰中、孙牧心,字玉山。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画集《木心画集》 等。 曾经,迫于生计,木心在杭州、上海之间闯荡谋生了一段时日,当时他创作过一首名为《小镇上的艺术家》的诗,以下为节选: ...... 黄浦江对岸/小镇中学教师/二十四岁,什么也不是 满腔十九世纪/福楼拜为师/雷珈米尔夫人为友 我好比笼中鸟/没有天空/可也没有翅膀 看样子是定局了/巴黎的盘子洗不成了...... 夜来风吹墙角/艾格顿荒原/哈代,哈代呀......
你看,二十四岁的他,多么想到法国求学,哪怕为此不得不去餐馆洗盘子赚生活费呢!一九四九年前后,上海美专教授陈士文曾打算赞助木心前往法国留学,终因时局剧变未走成,这成为木心耿耿于怀的遗憾。 但有些人,冲破千难万险,来到法国求学了。他们当中有: 周恩来 1920年周恩来踏上“波尔多”号邮船的甲板,远渡重洋。在留法期间,在此期间,尽管课业繁重,但周恩来白天仍然坚持做社会调查,晚上则常常通宵地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他有时还会去雷诺汽车厂打工贴补生活。跟不少勤工俭学的学生一样,他往往只靠啃面包、喝凉水度日...... 邓小平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从此走上漫长革命征程。邓小平先生当时相当节俭。在他名下的零用开支是18.65法郎一个月。邓小平在蒙塔日市勤工俭学时经常付不起学费,大部分时间都还要到这座城市以北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
1924年7月,出席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 后排右三为邓小平,前排右六为周恩来。
钱钟书 1937年,
27岁的钱钟书携妻女乘船渡过加莱海峡来到巴黎,注册了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学,并在巴黎市区近郊的一间公寓居住下来。 为了提高自己的法语,从不问柴米的钱钟书居然拎着菜篮子,赶集市,买菜、买肉就是为了能有个对话的机会,过了不久钱钟书的法语大有长进...... 徐悲鸿 1919年,徐悲鸿前往法国,进入巴黎朱利安学院学习绘画。1920年,考入在巴黎国立美术学校。 名单太长,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他们在法国的生活也很不容易,但是他们学有所成,这番留法经历也成就了他们的抱负和事业!
好了,回到汪小菲的“床垫风波”上。他当然不能与留法精英相提并论;他的性格冲动、口不择言也不可以让留学这段经历来“背锅”。 同样有留法经历的钱钟书曾在书中这样写道: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钱钟书《围城》
这段话,也许可以送给汪小菲。 话说,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片头上,也写下了她的看法: “《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段话,送给曾经、现在、将来留法的学生们——你又怎么看“留学”这座“围城”?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