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在法国经历过的穷

想法 2018-11-18 08:33:07
  • 0
  • 6606
  • 0
  • 0
  • 0


老话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谓的“奢”或“俭”,不只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比如,太多年轻的姑娘们想踏进豪门,拿自己的青春买后半生的衣食无忧。等到真的住进金丝笼里,又开始羡慕职场女性,因为富太太们何尝不是在恐惧人老珠黄的惶惶之中食不知味呢……


有的时候,精神上的富足比安逸的生活来的更踏实。我自己就有过一段很穷但也很快乐的日子。

 


大概十年前,为了准备出国,我兴奋地跑去银行柜台取兑换的欧元。一个白色的信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当时揣着信封急匆匆地跑回家里,一路上都异常警惕。好不容易安全到家,急忙打开信封:几万人民币换了几千欧元。这个数目对于一直待在学校当学生的我来说,真的是天文数字!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小叠外汇,是我人生第一次对钱这个东西有了非常深刻的感触。


来到法国以后,我的脑子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计算器,可以将欧元迅速转换成人民币。而绝大多数我都会觉得,法国的东西真的是太贵了!一瓶可乐,三欧,一小块牛排,五欧,连超市里十分不新鲜、还泛着青色的西红柿也要两三欧一公斤!


在国内,当我妈为了几毛钱和小贩讲价的时候,我总是毫不掩饰我对于这种斤斤计较行为的不屑。然而在法国,我变得比我妈还要抠门。


我经常在一个摊子前面站好久,左挑挑右捡捡,花上十分钟才买了一个勉强满意的土豆。有时挑来挑去,终于称好菜,结果贴上标签却发现菜太重了,于是舍弃不要,又开始新一轮的挑挑拣拣;有时刚买好,发现又有比这个更便宜的了……买不到十欧元的东西,我可以花上一个多小时。我还有过到这个超市买一盒鸡蛋,到另外一个超市买一袋大米的经验,就是为了省下几毛钱。


我如此节省,是因为不想花父母的钱。因为对于当时已经二十几岁的我来说,父母给的钱并不属于我。同龄人已经在上班赚钱了,而我在异国每一分的花销都透支着我的愧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曾经舍不得买鞋子


当时我去酒店打工,酒店规定每个女工都要穿黑皮鞋。我在一个比较低档的温州鞋店里买了一双人造革的黑皮鞋。很多年都过去了,我还清清楚楚得记得那双鞋的样子。鞋上很多透气孔,鞋底是很薄的塑料,薄的就像是穿着袜子在地上走路。这种鞋在国内三十块钱都不值,这里却卖15欧!


去打工的时候,我一般都是把它放在包里,到打工的地方才换上的。一是因为穿着这个鞋,走在法国的石子路上真心硌脚,另一个是鞋的质量实在太差,我怕经常穿会把它穿坏了。


后来不用再去酒店打工了,我就一直穿着这双鞋。可是,这双鞋带着透气孔,四处漏风。


十一月的法国中部,只有十来度。再加上时不时下雨,雨水透过窟窿渗到鞋里,又湿又冷。


有好几个法国老师,见我这个天气还穿这个鞋,都问我,穿这个不冷么?我看着自己冻得通红的脚背,勉强笑笑说,不冷。


就这样撑到了十二月,我每晚放学都是一路跑回家,因为脚实在太冷了。有天晚上回家以后,我发现脚背有点冻麻了,缓过来之后还有点痛。我决心第二天去附近的早市买双靴子!


第二天是周末,我七点多就起床跑到附近的集市去了。转来转去,卖二手衣服的挺多,但就是没有见到卖二手鞋的。转悠了好久终于发现有一个摊子,上面摆着几双还算崭新的小短靴。我试了一下,明显感觉是便宜货,但是好歹也能捂住脚面,不用再冻脚了,我打算问问价钱。


老板给我比了两个手指头。我说,什么,二十?!他说,两欧。我欣喜若狂地掏出两欧硬币给他,拎着鞋一溜烟儿就跑了。


这双靴子,我穿了整整一个冬天。这也是第一次我发现,原来穿鞋不仅仅是为了搭配衣服,更是为了保暖。后来这双靴子前后都裂开了,我才不得不在一次搬家的时候把它扔掉了。



这样艰难的日子持续了大概一年,第二年我找到实习有了小小的收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我想,两欧的靴子应该没多少人穿过吧?在当今“以钱为大”的价值观下,这没什么值得自豪的(或许还有点掉面子),不过我并未觉得难为情。结婚后我还会滔滔不绝地把体现自己“精明”的这些小事讲给老公听,来佐证我的持家有道。


现在回想起当时那段穷日子,我感到十分庆幸,因为我对年轻的定义就是“穷开心”,而我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去免费的博物馆看展览,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山里走上一整天去露营,参加露天的音乐会等等……这些都不需要钱,但是却能让我感到充实而且快乐。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需要名包名表来让自己开心,难道不明白其实这个世界存在很多除了物质以外的富裕?


我想告诉那些现在生活暂时拮据,但是为了自己理想不停奋斗的青年人:经历过的穷会积累成为内心的富。愿我们年轻吃过的苦,都在回忆中慢慢酿成汩汩清泉。



- END -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