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花钱被父母“偷花”为何西方小孩倒应说声谢谢?

意烩 2016-05-09 09:59:40
  • 0
  • 7010
  • 0
  • 0
  • 0

近日,英国一项调查表明,近一半英国父母曾偷偷挪用孩子零花钱,用来交停车费、郊游钱、订外卖等。这则消息不禁让人想起近年有关中国父母“霸占”孩子压岁钱的争论。



不过,与中国父母不同的是,虽然英国父母每年“洗劫”的零花钱不过20英镑左右,虽然26%以上用在孩子身上(如学校饭费或郊游),但绝大部分(93%)家长事后还是会把钱还给孩子,1/7的家长甚至会加点利息。父母与孩子间这种“锱铢必较”和“斤斤计较”,说到底是基于他们人本位的物权意识。



存钱罐小猪越来越轻?或许是父母为了给孩子上一课。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父母把零花钱给了孩子,就成为了孩子的私有财产,家长无权干涉,更没有支配权,一旦损害就要赔偿,一旦侵占就要付出代价。


西方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这种明确的财产划分意识。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对交易和“价值”的基本认识,欧洲父母都会给孩子零花钱。德国家长为了给孩子塑造“守信用”的形象,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钱教给孩子,6至13岁儿童每个月可以从父母那获得27.56欧元的零花钱。法国家长也不手软,幼儿园小孩每周能收到2欧元,每五年翻一番,到高中时,孩子每周的收入就可高达20欧元。据意大利网站riza报道,意大利家长也是很阔气的,11-13岁的孩子能每周能收到10欧元,14-17岁的孩子,每周能收到20欧元。10岁以下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不善管理个人钱财,而很少每周都能收到钱。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对物权的概念,因而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英国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1/3英国儿童将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机构。法国父母也热衷于为孩子存钱,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3/4都拥有A种储蓄本,仅有17%拥有人寿保险,14%拥有住房储蓄,49%的11岁儿童拥有青年账户。意大利裕信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等多家银行也为17岁以下儿童开设了特别账户(含多个优惠项目)。


当然,孩子的物权绝不仅仅局限于钱。尊重物权是尊重的基本和核心,在此之上,其他人的感情、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也需要受到同等尊重。对于物权意识强烈的西方家长而言,孩子的玩具和衣服是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卧室是他们的领地,敲门才能进入;孩子的手机、日记和社交帐户,家长绝不会偷看;孩子有选择朋友的权利,而家长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因此,物权并不只体现在孩子有独立的存钱罐和银行账户,也反映在支付自由上。4/5的德国儿童自主决定零花钱怎么花,法国家长也不会干涉孩子的经济独立。这当然会导致刚刚掌握财产大权的孩子们把钱全用来买糖果、甜食、饮料或杂志,但西方家长认为,走弯路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他们会陪着孩子把零花钱花掉,然后和孩子们交流消费感受,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消费是否合理。


物权的清晰划分让孩子从小掌握了更多主动权,长大后更乐于分享和援助。从这个角度看,英国父母偷偷挪用孩子零花钱,事后再如数归还,也可视作为对孩子财产意识的培养。



(意烩综编,内容来自欧时网、意大利网站riza、意大利银行网站,图:网络,转载请注明微信号:oushitalia)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