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去世的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400年后伦敦"同台飙戏"4分钟

英伦圈 2016-04-12 16:29:17
  • 1
  • 6275
  • 0
  • 0
  • 0

如果这座模仿17世纪莎士比亚亲手建立的露天剧院有屋顶的话,迟早会在2016年4月3日这天被欢呼和掌声掀开。


每年一度的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SamWanamakerFestival)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如期举行。经过选拔,来自全英国20个戏剧学校的40名学生获得了在这个承载英国传统戏剧文化与精神的最高级别舞台上表演的机会。

除了说着一口“英伦腔”的英国年轻演员外,今年同时参与戏剧节的还有来自美国和波兰华沙国家戏剧艺术学院的两名学生,以及为了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受邀前来表演《牡丹亭》的三名沈阳师范大学学生。

演出从下午四点一直持续到傍晚七点,来自不同专业戏剧学校的学生身着最简单的白衬衫、黑裤子或裙子表演了23部英国传统戏剧,大多数属于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也包括约翰·韦伯斯特、托马斯·米德尔顿和约翰·福特等剧作家的杰作。

这是汤显祖第一次来到莎士比亚的舞台“做客”。400年前,莎士比亚在此创作、表演,成为西方戏剧与文学的标志。但无论是400年前的“莎翁”还是“汤翁”,或许很难设想自己的戏剧能够在400年后沟通东西文化,传唱世界两端。

4分钟
《牡丹亭》混搭“英伦风”


随着通向舞台的木制大门缓缓而开,先传入剧场的是悠扬的笛声,笛手背对观众,席地而坐。这对观众来说是新鲜事——在艺术节上,只有这一场演出带有配乐,也只有这一场演出由三个人完成。柳梦梅和杜丽娘双双登台,转过身来面向观众,这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爱情典范似乎一转身变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杜丽娘
柳梦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但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悲剧结局不同的是,对于杜丽娘和柳梦梅,杜丽娘身死却是一场伟大爱情的真正开始。这不仅仅是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出宗教哲学与形态意识的不同。如果说结束并定格《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的是“死亡”,而汤显祖在“道家”理念的影响下所谱写的爱情与正义,是超越生死界限与自然规律约束的。


来到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舞的观众多是英国戏剧行业专业学生、演员、导演或戏剧爱好者。他们对欧美戏剧文学和表演非常熟悉,也代表了最热情的英国戏剧观众。果然,虽然多数人不知晓舞台上具体的情节与台词,但演员的一颦一笑,甩袖、折扇、遮面,都让在场观众发出惊呼或笑声。


语言不通,不了解剧情,却能让英国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情与动作,关注“表演本身。(摄影:Cesare de Giglio)


这部《牡丹亭》由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延松教授导演,他也是去年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上《“东方演绎”奥赛罗》的导演。王延松导演挑选了原剧中“寻梦”和“冥誓”两出,根据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场地和艺术节要求进行压缩与编排。


虽然只有4分钟,却包含了多层情绪与情节的起承转合,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表演节奏的加快。不同于传统昆曲艺术娓娓道来的优雅,这部4分钟的《牡丹亭》显得明朗而活泼。演员的表情、姿态、手势都被明快的节奏赋予了新的动感与张力。


充满动感的“快节奏”《牡丹亭》,图左为苏超扮演的柳梦梅。(摄影:Cesare de Giglio)


“我感到整个演出非常震撼,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环球剧院教育总监Patrick Spottiswoode在演出后询问这部《牡丹亭》的导演王延松,“英国观众笑和欢呼的地方与中国观众在剧场的反应是不是不同?”


王延松导演回答:“不一样,但我感受到的是英国观众对戏剧更高涨的热情,也更加感性。他们对情节中埋藏的男女爱慕之情更有感触。观众的回馈是对台上的演员的一种鼓励。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王延松导演和参演的演员都在采访中提到,对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莎士比亚戏剧舞台,他们做出了很多创新。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舞台与观众“站席”的特点体现出英国观众与戏剧演员更近的关系与互动式的观剧文化。(资料图片)


参与这次演出的是三名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扮演柳梦梅的苏超、扮演杜丽娘的解莹和笛子伴奏路志鹏。他们在2月29日收到学校通知,一周之后开始排练,一个月之后来到英国演出。苏超提到:“在排练过程中,导演的要求有些与平时课程的排练要求不一样。比如这次的节目时间要求在4分钟以内,比平时的昆曲剧目短很多。


解莹饰演杜丽娘,路志鹏为笛手。(摄影:Cesare de Giglio)


沈阳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解莹从八岁开始学习京剧表演,过去的一个月一边排练《牡丹亭》一边准备研究生复试:“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传统昆曲曲目。一段很长的故事被分层讲述给观众,这是对传统京剧演员的挑战。对于这种形式,我们没有可以模仿的‘前人’,排练给我带来很多的成长和进步。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我们在剧目中所有的‘小心思’,观众都能看得到。我感觉都很值得!”


演出结束后,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总监Patrick Spottiswoode(左四)、王延松导演(右二)、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院长张威(左二)与演职人员交流并合影。(摄影:欧洲时报记者范英格)


虽然语言不同,但上台前,导演向他们强调要用眼睛抓住观众。解莹说:“我们也被英国观众的眼神深深吸引、相互影响。我仿佛也成了他们的观众。我做一些‘勾引动作’时,他们会笑;我悲伤哭泣时,他们安静聆听;演出开始与谢幕时,台下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而第一个在环球剧院舞台上第一个吹笛子的路志鹏,在最后一幕站在环球剧院舞台二层的阳台吹奏,也是来到英国之后根据舞台特点进行的调整。这让演出效果更加立体、完整。


400年
汤显祖走向国际化


“演出开场、过程中和结束都得到了英国观众很好的呼应,这说明汤显祖的戏剧文学在这里重新焕发出它的魔力,这肯定是400年前他们两个谁也没想到的事情。”王延松导演表示,看演出的时候我在想,这个舞台仅仅给我4分钟真的是太苛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还有更多的美,应该被Patrick和戏剧节可爱的观众们看到。”


纵观全场戏剧节的20多场剧目,英国演员经常在台上表演摔倒、扭打、拥抱、接吻等富有爆发力的情节,表现出角色之间鲜明的爱恨情仇。而其中《牡丹亭》因具有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程式化的演绎方式和含蓄之美而极为特殊,白色的水袖与鲜艳的眉目就可以表达一切情感的纠合。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汤显祖

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解莹和路志鹏也在采访中提到,在戏剧节中与英国演员交流时,他们受到了很多“文化冲击”。首先语言问题让他们产生很多“误会”,但英国学生对他们都非常耐心、幽默与友善。


在舞蹈和合唱的训练中,他们也尽可能与英国演员做到一样。在观看英国演员的舞台表演时,看到了真实的亲吻、厮打等动作,这与他们熟悉的京剧艺术截然不同。


Sam Wanamaker戏剧节上的英国演员。(新闻图片)


英国演员与观众对于舞台上的激吻已经习惯,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来说,再缠绵的感情,也是“止于礼”。不过这次他们带来的《牡丹亭》,在最后一幕,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视一笑、展开折扇、掩面而“吻”,得到了全场欢呼。英国观众或许不知道,这样的动作,已经将“汤显祖”和中国传统戏曲西化许多,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与西方戏剧的直率。


这4分钟里的点睛之笔,也让来自明朝的汤显祖真正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开始交流。




柳梦梅的扮演者苏超表示:“作为演员,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舞台的感觉。仿佛有一种引力吸引着我,让我在人物、感情塑造等多方面领悟到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其实以往参加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有着严格的选拔要求:所有演员都必须是戏剧专业的学生,并遵守英语文学原著所用语言表演。然而自从2014年开始,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语言。但中国演员用中文演绎中国戏剧家的剧目,可谓是第一次。



戏剧是一门文化交流的语言。从去年用京剧形式表现的《“东方扮演”奥赛罗》到今年真正演绎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中国戏剧艺术走出国门,从表现戏剧形式到推广文学剧目,再次迈出了一大步。而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教育总监Patrick Spottiswoode在采访中笑谈:“去年虽然是京剧形式,但由于是英国观众熟悉的《奥赛罗》,所以我们能看懂其中的角色和情节。但今年的《牡丹亭》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很兴奋!”


2015年Sam Wanamaker戏剧节上的《“东方扮演”奥赛罗》,演员王嘉嘉、苗瑞珉。(摄影:欧洲时报记者柏玥玥)


Patrick Spottiswoode也提到了接下来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在推广戏剧方面的计划:“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的人来到戏剧节。”他也表示环球剧院会与王延松导演继续合作新的剧目,“明年我们还要庆祝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1周年!”


(英伦圈原创,欧洲时报记者范英格报道,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新闻图片,转载请注明。)



评论 (1)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